王慧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揭示新型干细胞体外表面标记物-记住吧

2019-11-17 17:19:00 jazdbmin1639整理 王慧明,教授团队,最新研究,干细胞,外标记物 王慧明,教授团队,最新研究,干细胞,外标记物

王慧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揭示新型干细胞体外表面标记物-记住吧

目录:

 团队证明了hMSCs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(HUVECs)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,即KLF2+hMSCs最初促进了HUVECs的血管生成,成熟的血管则随后进一步刺激hMSCs实现更为高效的成骨向分化。

 2019年11月13日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王慧明教授团队在STEM CELLs(干细胞领域权威期刊之一)上在线发表题为“KLF2+ stemness maintains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bone regeneration”的研究论文,首次提出采用KLF2作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(hMSCs)体外标志物,并研究KLF2+hMSCs在血管再生和骨组织工程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及优势。

 
 
 
细胞表面标记物,类似于人的指纹,能够定义细胞群体的独特性。在生活中最常见到是免疫细胞表面的标记物,例如与艾滋病息息相关的细胞CD4+T细胞,其中CD4就是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记物。人体内存在的绝大部分干细胞均非单一群体,致使同类干细胞内各细胞群体的作用亦可能大相径庭,然而多群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却大同小异,因此需要通过特异标记物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检测。同样的,hMSCs表面也存在各式各样的表面标记物,其中KLF(Krüppel-like factors)是进化上保守的锌指蛋白,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,包括增殖、分化、凋亡和发育。KLF2在我们先前的工作中已被证实对hMSCs的干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,本研究采用KLF2作为体外标记物筛选特异hMSCs分群,并研究了KLF2+hMSCs和ECs(血管内皮细胞)之间的血管生成和成骨作用机制。
 
 
 
团队证明了hMSCs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(HUVECs)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,即KLF2+hMSCs最初促进了HUVECs的血管生成,成熟的血管则随后进一步刺激hMSCs实现更为高效的成骨向分化。前者最初分泌血管生成因子,同时一部分hMSCs则通过PDGF-BB/PDGFR-β信号通路分化为血管周细胞,从而促进HUVECs的血管生成。随后,HUVECs通过上调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协同增强KLF2+hMSCs的成骨作用。利用甲基丙烯酸水凝胶(GelMA)的三维共培养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。这项工作阐释了hMSCs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(HUVECs)间存在的协同作用,并将对KLF2+hMSCs/ HUVECs载细胞凝胶应用于血管生物工程和骨组织工程产生深远影响。
 
 
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周颖医师,刘超医师和博士生何建祥为共同第一作者,俞梦飞副研究员和王慧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。
 
 
 

小提示: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(尤其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
王慧明,教授团队,最新研究,干细胞,外标记物 推荐文章:
推荐不满意?点这里  ››  

王慧明,教授团队,最新研究,干细胞,外标记物